《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微 吧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0
 

#东北振兴,有人才是一切#

事关东北的话题总能吸引眼球。东北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研究好这个,可能对整个中国都有全局借鉴的意义。正是因为大家关心东北振兴,关心曾为共和国做出巨大贡献的长子,才让东北话题始终有热度。

今年春节,《中国经济周刊》刊发《记者回乡记|这届东北年轻人:不想回家,不想生娃》一文,真实记录此刻东北正面临的问题。就此,关心东北的网友探讨问题,研究问题,等待东北解决问题。

东北不留人,不只对年轻人

@猎手:不要说年轻人了,就是我这个50多岁的人,都不愿意回东北了,对家乡除了失望就是心酸。我是下岗失业的,有什么工作给我呢?难道就做1800元的小区保安吗?下岗后,在老家几乎没有活路,到了广东以后,全家才活过来呀。

@呼伦贝尔的风笛:东北人,20世纪80年代就弃耕离乡在春城打拼,经过努力把三个子女供上大学,他们毕业后也都在南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家也都安在了那里,因为南方确实工作机会要优于东北。我们老两口也跟随孩子去了南方,帮忙照顾小孩。这是大环境所致,一时半会儿改变不了。

@贺志龙:我是东北某县的退休公务员,深有感触,我所在的县城现在不足2万人了。退休前工作认真,任劳任怨。但不会巴结领导,从没送过礼,所以领导从不会高看我一眼。现在我已经离开东北了,真的不想再回去了。

系统性问题,需要找准病根,釜底抽薪

@MAX:东北缺少好的营商环境,需要经济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要正官风,扬正气。让东北人民有信心去做企业。不过任重而道远,苍蝇蚂蚁一起抓,治理需要时间。

@Sffamily:文化有很大问题。我是第四代东北人,东北的文化比较务虚,比较喜欢面子工程,多穷都弄个貂,戴个链子啥的,把家底都挂在身上,给外人看。没有契约精神、法治精神,人情社会主导一切。要从改造文化上做文章。

@Leezed:东北的旧观念很重,在“关系”和“官本位”的世袭下,事业、企业、政府、机关的80后、90后已然继承并吸纳接收了这个观念而生存,一边诟病体制下的不公,一边参与并投入这个循环过程中。这个“浑水”,十年二十年都未必能澄清。我们必须有耐心,给东北时间来移风易俗。

@松子露水:东北地理和气候决定了,经济只适合支撑少量的居民,和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加拿大内陆、美国西部一样,地广人稀,资源丰富。适合超大规模机械化农业,少数国家控股的自动化资源型企业,所以不需要很多人口。像美国西部几个州,那么大的面积,一个州连100万人口都没有。按这个比例,东三省一共四五千万人口差不多了。吃农业,吃资源,按人均也会生活不错,多余人口就移民了吧。

生育大计,东北并不独领风骚

@鱼语:我是辽宁的,我生二胎没看见辽宁给过一分钱,就连原来一胎的三百多块钱都没给,东北我是待不下去了,能待下去的都是父母给留下门市房的公务员们。

@海上小乐:何止是东北年轻人啊,东北出现的问题以后会成为全国性的问题。搞得好像上海的年轻人愿意结婚生孩子似的!房价那么贵,物价那么贵,工资又没和国际接轨,结啥子婚,生什么娃?只有更快速地发展,社会配套跟上,生育问题才有得解决。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网址: http://zgjjzk.400nongye.com/lunwen/itemid-38896.shtml


上一篇: 对“一刀切”说不
下一篇: 工业经济论文_2022中国面料之星用户满意产品调查活动正式启动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