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专访壳牌中国集团主席张新胜:希望未来壳牌在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0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能源进口国,对外开放加快推动了我国能源发展和能源转型。伴随着能源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同时也为全球能源发展和转型提供重大机遇。

作为在中国投资最大的国际能源公司之一,壳牌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已经超过一个世纪。2016年2月15日,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完成与英国天然气集团的合并。彼时,壳牌集团CEO范伯登表示,在中国,壳牌所有核心业务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与中国所有主要能源企业都有海内外项目合作。“期待与中国伙伴和客户的进一步合作,期待在中国的下一个百年。”

站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时刻,壳牌看到了什么样的机遇?对于下一步在中国的经营有何计划?对于进一步投资又有何安排?近日,《中国经济周刊》就此专访了壳牌中国集团主席张新胜。

能源领域中外合资的标杆

5月2日,中海油与壳牌宣布,双方位于广东惠州的石化工厂的二期项目——第二套乙烯裂解装置及其衍生品装置正式投产,其他关联装置也将在未来几周陆续投产。二期项目新装置由中海油建设,合资企业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下称“中海壳牌”)拥有并运营。

这个项目被国家列入“中央企业在重大项目中引进社会资本示范项目”,同时也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中外合作项目之一。

新建120万吨/年乙烯项目投产后,中海壳牌的产能将实现翻番,与一墙之隔的中国海油炼油厂(惠州石化)形成深度炼化一体化优势,每年可以向市场供应更多的高品质、多元化的石化产品,将更好地满足中国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对高端石化产品增长的需求,并进一步降低中国对乙烯的对外依存度,缓解国内石化行业结构性矛盾。

张新胜告诉记者,惠州石化二期项目将分阶段启动,第一阶段已经完成,第二阶段将在今年6月启动。

“我觉得对一切像壳牌这样的国际性公司,中国真正是一个promised land(福地)。”张新胜表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发展得非常快,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也看到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多的发展空间,给很多外资公司也提供了很多机会。比如在惠州化工项目中,就充分发挥了壳牌在技术、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加上中海油在项目管理、设备采购、项目建设等方面的优势,使得这个项目有最好的技术、最高的生产效率、很好的营销方式,同时成本控制很具竞争力……“有了这些你可以想象,它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很高的,而且对投资回报也是更有利的。”张新胜说。

壳牌在中国与中央企业合作的另一个标志性项目是与中石油联合开发的长北天然气项目。该项目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是中国最大的陆上气田国际合作项目,目前项目年产量大约相当于北京2016年天然气用量的1/5,在2008年为北京“绿色奥运”做出了贡献。

“在天然气领域,壳牌现在已经有很大的作为,将来希望有更大作为。”张新胜介绍说,2017年,中国液化天然气的进口量增长了接近50%,今年一季度增长量更是超过了50%,说明中国对液化天然气的需求是非常强劲的。

“壳牌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公司之一,液化天然气是壳牌很重要的一个业务。如何把全球的资源整合起来,供应好中国市场,支持中国绿色发展,我觉得这方面壳牌有很大的机会。”张新胜说。

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长北天然气项目,壳牌在积极拓展。“不能够停留在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在积极拓展。长北第二期生产从壳牌来说已经做了最后的投资决定。下面我们将配合政府一起尽快做好相关的审批工作,使我们尽快能够投入到钻井开发,把天然气送到北京、陕西等地。”

中国的制造优势+壳牌的国际市场

“能源行业有一点很奇怪,合作往往是大于竞争的,实际上世界上很多大型能源公司,他们一方面在市场上竞争,但是在很多地方是需要进行合作的。壳牌进到中国来也不例外。”张新胜说。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目前,壳牌正在将与中国公司的合作从国内拓展到国际,帮助扩大海外对中国的能源供应。一方面是利用壳牌全球经营网络,与中国公司合作,到国外开发资源,把产品带到国内来;另一方面,就是充分利用中国的制造优势,尤其在设计方面、工程上的力量,能够把它带到国外去,为壳牌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服务。

正在发生的能源领域一件大事可以为这种合作提供很好的注脚。

5月31日,世界最大吨位级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P67”将由“DOCKWISEVANGUARD(先锋号)”轮承载,从青岛正式起航,运送至巴西。

张新胜谈能源领域中外合资:

能源转型涉及到很多新技术,是一个增长的行业,这对中国未来是很大的机会,对壳牌在中国也是很大的机会。

P67船由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包,是由我国首次自主建造集成的35万吨级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被称为“海上油气加工厂”,是集人员居住与生产指挥系统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海上石油生产基地。该船总长超过300米,宽约74米,甲板面积相当于3个标准足球场。作业水深2200米,最大产油量15万桶/天,储油量160万桶,天然气处理能力600万标方/天,配有可供158人作业的生活楼及直升机平台。

名为“P67”的这个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运抵巴西后,将用于壳牌在当地的一个合资项目。

在张新胜看来,这种合作一举三得,既可以发挥我国制造的优势,又可以让中国公司更好地了解国外项目怎么做。对壳牌来说,把很多模块在中国做好,可以节约现场安装的时间,成本就会低一些。

2016年,壳牌在中国采购的各种设备、工程服务,金额超过10亿美元。

“利用各自的优势,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合作,可以带给各方更多的效益。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关系。”张新胜说。

我国能源领域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能源领域政策沟通深化

5年来,我国已与有关国家建立56个双边能源合作机制,参与29个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签署了100多份合作协议。

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中哈原油管道、中俄原油管道和复线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项目顺利落地。

能源贸易畅通水平提升

2017年,我国从俄罗斯、沙特、安哥拉、伊拉克、伊朗等国进口原油4.2亿吨,同比增长10.1%;从土库曼斯坦、澳大利亚、卡塔尔、马来西亚、印尼等国进口天然气94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6.1%;从印尼、澳大利亚、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净进口煤炭2.5亿吨,同比增长3.2%。

扩大能源行业对外开放利好政策

今年3月,财政部宣布,暂不征收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个人投资者的原油期货交易企业所得或个人所得税;

去年以来,商务部发布了专门针对浙江自贸区的新政,放宽原油、成品油资质和配额限制,支持赋予符合条件的2到3家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原油进口和使用资质。今年2月,商务部正式发布《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申请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格条件和程序》,明确了企业申请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的基本条件、申报程序、经营规范和监督管理要求。

把握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良机

“中国是一个很独特的经济体。世界上很少有这样的机会,这么大体量的一个经济体,还能够这么快速地发展。”张新胜谈道,壳牌在中国的投资是非常有信心的,在中国发展的战略也是非常坚定的。

这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其一,壳牌在中国的业务增长与投资,在全球来看都是最广和最大的。其二,发展效益也是最好的。中国业务不仅完全可以支持壳牌在中国的投资和发展,还可以给予投资者良好的回报。其三,壳牌在中国拥有广泛的人才,以及建立了很好的合作伙伴生态系统。

“我们现在在中国已经是相当大的一个规模,我更期望在未来随着中国的发展,壳牌有比现在更大的规模,不只是大一倍以上,我希望是几倍的增长。”张新胜说。

中国的能源转型在壳牌眼中是重大的战略机遇。“如果到本世纪末,我们再回过头来一看,很多人可能会看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等,但是人类最大的转型之一就是能源转型。我相信到本世纪末,能源系统跟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张新胜表示,能源转型涉及到很多新的技术,是一个增长的行业,这对中国未来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对壳牌在中国也是很大的机会。壳牌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来帮助中国能源转型,中国通过能源转型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使壳牌这样的能源企业更加受益。

“我最近去了几个地方,不管是去广东还是去陕西,还是其他地方,每一个见到的人都跟我说,现在急需的就是要更多的天然气,因为要降低环境污染。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更清洁的能源。”张新胜表示,这也是为什么壳牌要进一步拓展长北天然气项目。天然气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是降低碳排放、减少污染、提高空气质量的最有效的办法,因为目前新能源比例还太小。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能源需求强度很高,天然气可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在中国目前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超过60%,石油占比不到20%,天然气占比刚刚超过6%。

“对于壳牌来说,一方面就扩大中国国内的天然气生产进行投资,另一方面就是将全球的资源整合以后,供应到国内。”张新胜说。

对话张新胜: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3月底,上海期货交易所旗下的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推出人民币结算的原油期货合约。您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壳牌将如何参与?

张新胜:壳牌作为全球能源贸易的最大公司之一,希望能够参与中国的能源贸易,帮助建立一个更好的体系,与国际上更好地接轨。

我们在上海注册了壳牌能源公司,希望将它作为一个平台能够参与更多的贸易,不仅仅是原油,还包括成品油、天然气、二氧化碳等。

马铭悦| 摄

《中国经济周刊》: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7月1日前完成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您对此有何期待?

张新胜:我觉得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是非常重要的举措。过去在很多地方投资需要政府审批,审批过程比较慢。

如果有负面清单我觉得有三个好处:第一,从政府角度来讲,可以提高效率,政府可以专注宏观把控和监管,给予外企国民待遇,让他们自己决定他要不要做。

第二,对外资企业来说,可以很清楚知道我在哪些地方可以有所为,哪些地方是有什么样的限制,便于企业制定自己的战略和发展规划,企业的效率也提高了。

第三,更重要的是,更多的市场参与者能够帮助中国公司,帮助所有参加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利益者都提高效率。那么中国的整体竞争力就提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也就提高了。

所以我们非常期待能够尽快看到这个负面清单,能够知道我们在哪些方面有新的商业机会。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网址: http://zgjjzk.400nongye.com/lunwen/itemid-38900.shtml


上一篇: “不限量套餐”为何短命?
下一篇: 工业经济论文_2022中国面料之星用户满意产品调查活动正式启动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